廉政文化之廉政小故事(一)-湘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

廉政文化之廉政小故事(一)

来源:湘西高新区纪工委监察工委 作者: 发布时间:2022-07-04 18:49:26 字体大小:

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,湘西高新区结合清廉园区建设,特别推出《清廉园区·廉政文化》栏目,旨在通过廉政小故事的形式,传播廉政声音,营造廉政风尚,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涵养清风正气,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清廉园区建设起到积极作用。

我以不贪为宝

春秋时期,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,采到一块宝玉。他担心放在家里别人会来抢,就想拿出去变卖,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。想来想去,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。

于是,他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,献上宝玉。子罕觉得很奇怪,便问道:“我和你素不相识,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?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。”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,就答道:“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,确实是一块真玉,价值连城,所以我才送给你的。”子罕却说:“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,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,如果你把玉给了我,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,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!”

听了子罕的话,那人突然跪下恳求:“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,是不敢出门的。我把它献给你,是为了免于祸患。”子罕便让那人暂时将玉留下,请玉匠把宝玉雕琢加工好,然后帮他把玉卖掉,将所得的钱全部交给他,并派人送他回家。

这个故事见于《左传襄公十五年》。后来,人们就用“不贪为宝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。


林则徐赴任途中留清名

林则徐(1785—185([1]清末政治家。字元抚,又字少穆,晚年埃村老人。福建侯官《今闽侯》人。

1838年11月,钦差大臣林则徐肩负着禁烟重任,离开京城,向广东进发。

是时,别说钦差大臣,就是一般京官外出,也是前呼后拥,派头十足,八面威风。而途经的地方官更是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,细心伺候,惟恐不周。所以,当时外出的京官很多是一站停一站,接受贿赂馈赠,尽情作威作福,狠捞一把,许多京官因此发了大财。

林则徐十分痛恨这种腐败现象。为了防止沿途各地官员按老习惯办事,临行前即已明令通知各地的州县长官必须“四不”:即不准大办酒席;不准馈赠礼物;不准惊动百姓;不准送钱给随从人员。后来,他在途中发现有的地方为了迎接他,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去翻修房子,于是他又补充了一条:不住豪华房子。

林则徐在当时颇有政声,对于他的廉洁和铁面无私,很多地方官久有所闻,所以接到林则徐的通告,谁也不敢违背“五不”。这样,林则徐所经之地,才未出现铺张浪费、私送财物等行为。但也有不明事理的人。途中有个县官接到钦差大臣的“五不”通告后,自以为这是怕地方官准备不周到,才故意这么通知的。于是乎,宰猪杀羊,张灯结彩,派工铺路,装修新房,专候钦差大臣光临。几天后,林则徐派出的先遣官员来了,当了解到这个县官劳民伤财的行径和老百姓恨透了他的情况后,连夜派人把这事报告了林则徐。林则徐果断决定绕道而行,同时,还将情况告知这个县官的上司。结果这个县官被官降一级。这时他才省悟:林则徐的廉洁并非虚传,而是真的。由是,林则徐上任途中,行之于前,而清廉之声留之于后。

相关文档: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
关闭 打印